信心从何而来——聚焦2024年全国两会热点

3月4日,随着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召开,中国正式开启“两会时间”。2024年,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,也是全面深化改革、实现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。新的一年,中国如何谱写新篇章?
答案在会场内外,在亿万人民心中,也在各行各业的坚实行动里。

连日来,高质量发展、中国式现代化、新质生产力、文化自信等高频热词持续升温,不仅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亮点词汇,也是代表、委员们关注的热点,传递着人民心声……

“人民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蕴含着巨大消费潜能

“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,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。”3月5日,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,回望2023年,我国经济回升向好,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,比上年增长5.2%。
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起草组负责人、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的话来说,这是一份“既有显绩又有潜绩的成绩单”。从纵向看,5.2%的经济增速比2022年加快了2.2个百分点,快于疫情三年4.5%的平均增速;从横向比,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名列前茅,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引擎。这份成绩单中,更潜藏着不好量化或者难以量化,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知、可以感受到的成就——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不断涌现,交通出行更加便利、可选择的商品和服务更为丰富……
3月3日全国两会首场新闻发布会上,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刘结一就提到,“这几天,许多委员从各地来参会,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,就是春节假期出游热、消费旺、年味浓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,人民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蕴含着巨大消费潜能,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。”
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,进一步激发巨大的消费潜能,不少委员和代表提出了意见建议。全国人大代表、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提出,要促进“上门经济”——交付在“家门内”的社区家庭服务,例如保洁代厨、保姆照护、上门维修、清洗保养等——品牌化发展。姚劲波提到,当前“上门经济”市场规模整体扩容,但营运主体比较分散、人员众多,“散且小”的问题较为突出,从而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一。他建议,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,扶持一批行业内的龙头企业,促进行业规范化、可持续发展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吉林市委书记胡斌就“冰雪经济”有了新的思考,他谈道:“冰雪消费热离不开市场风口,也离不开供给上的优化。近一段时间依托禀赋资源,吉林市塑造了‘凇星江山夜、雪鸟食文泉’等十大文旅IP,让‘雾凇之都、滑雪天堂’引力更强。接下来,将坚持‘冰雪’‘避暑’双轮驱动,为游客提供更多选择。”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王微表示,针对当前我国消费创新升级新趋势,把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摆在重要位置,大力发展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健康消费,将智能家居、国货“潮品”等作为新的消费增长点,有利于实现“以进促稳”。

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”
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“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”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,并作出具体部署——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……细节愈发充实,路径愈加清晰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说,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。”他提出,要通过布局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类脑智能、氢能和储能等产业,塑造竞争新优势,抢占未来制高点,赢得发展主动权。
在过去一年中,中国打造新质生产力成效初显。C919国产大飞机完成首飞、国产大型游轮爱达·魔都号也完成了首次试运营。被称为“新三样”的电动汽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电池,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。就在前两天,3月2日,西北工业大学仿生飞行器研究团队设计研发出了一款名为“小隼”的新型扑翼飞行器,其在飞行时能够模拟真实鸟类的翅膀运动,不仅提高了飞行的敏捷性,还使得飞行器更加贴近自然,增强了隐蔽性。这项技术不仅代表了仿生飞行技术的重大突破,也为生态监测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,让网友惊呼“慢放都没发现这是机械鸟”……一幕幕场景描摹出新质生产力应有的动人图景。
今年,全国政协委员、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共携三份提案上会,分别关注数字安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,大模型垂直化、产业化发展及通用大模型安全问题三大方向。周鸿祎告诉《金融时报》记者,当前,全球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加速来临,通用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引擎,正引发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。“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是以科技创新驱动,带来高质量发展。”
周鸿祎表示,传统行业的科技创新还是靠产业数字化,比如企业实现数字孪生和大数据分析,数字化的本质最终是智能化。智能化才能实现业务的自动化,而大模型就是解决自动化的一部分。“用大模型来驱动本身就是在打造新质生产力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认为,中国制造业在新质生产力的提示下,就是去做高品质的产品。对于如何实现不断创新,她表示,需沉下心来做技术研究,不要急功近利,受短期利益驱动,而是更多考虑用技术支撑未来的发展。

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行,迸发勃勃生机”

传统节日热、博物馆热持续升温,彰显传统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屡屡“出圈”,国潮元素涌动,数字技术融通传统与现代……2023年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向深入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现代生活,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。
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。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,深化全民阅读活动,完善网络综合治理,培育积极健康、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,大力发展文化产业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就提到,近年来,在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下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同行,迸发勃勃生机。其显著特点便是呈现内容丰富多彩,与时代和生活相融,汲古润今,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等都活了起来,化身千百,“飞”入寻常百姓家。“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善本转化为精彩纷呈的展览、琳琅满目的出版物、感人至深的视听作品等多种形态,同时还陆续以数字资源的形式供读者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使用电脑和手机查询,成为读者身边的古籍库,真正实现了孤本不孤、冷门不冷。”
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,是连接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桥梁,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。今年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双奥场馆总设计师李兴钢带来了《关于建设国家建筑博物馆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案》。他向记者介绍道,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独树一帜,形成了以砖木建筑为体系的技术和艺术成就,在营城规划、风景园林方面也成就斐然,对东亚及周边国家建筑有着广泛的影响。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中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,中国建筑受到国际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。”但是,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系统收集、保存、展现这些建筑成就的国家级、综合性的建筑博物馆。“这与许多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,也与我国建设强国的地位不符。”
他表示,时隔三十年,2029年北京将再次承办国际建筑师协会(UIA)的世界建筑师大会,并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“世界建筑之都”称号,如以此为契机建设“国家建筑博物馆”,将为建筑和城市领域行业交流、向世界进一步展现我国综合实力、向国际更全面展示我国文化内涵、全方位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重要机会,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,通过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。